王菲画传


#1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转帖]王菲画报
王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北京女孩到现在贵为华语乐坛的天后,拥有数不清的歌迷,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本书从王菲的童年开始讲起,向你娓娓道来她在成功路上的所有坚持与努力,还详尽介绍了她独特的音乐风格及三段轰轰烈烈的感情生活。王菲和窦唯、姜昕、高原四人之间感情纠葛一度扑朔迷离,本书详细破解了其中的恩恩怨怨以及王窦婚姻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王菲和谢霆锋的一段惊世骇俗的“姐弟恋”是怎样花开花落的。王菲和李亚鹏又是如何拉开恋爱序幕的。

#2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节:她是另类(图)
华语歌坛,群星璀灿,王菲是最另类的一个。
2004年9月的“菲比寻常”北京演唱会万事具备,只等王菲登台。这是离京南下十几年来,王菲第二次站在生她养她的土地上为家乡父老演唱。游子归乡,近乡情切,何况王菲怎么说也算是衣锦还乡,憋足了劲要给家乡的歌迷留下一段完美的佳话。恰在此时,北京工人体育场后台传来一个消息,衣装整齐正准备登台的王菲觉得鞋子不合脚。
这个消息让王菲的几名工作人员面容失色。鞋子虽然是小事,可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心情,如果这台演唱会失败,他们就是第一大罪人。音乐声已经响起,热情的北京歌迷,开始热烈而又执着地呼唤着王菲的名字。负责准备鞋子的那位工作人员吓得身冒虚汗手脚冰凉,这时,王菲突然地抬起右脚,向前轻轻一踢,鞋子离开了她的脚,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落地时不情不愿地打了几个滚。接着,她又抬起左脚,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接着,便赤脚走向了前台。
整场演唱会,王菲赤脚唱完了。那些菲迷们以为这是王菲最新最酷的造型设计,只有细心的记者感觉不对。事后有记者问起,王菲轻描淡写地说,觉得鞋子不合脚,所以就没穿。王菲不知道,此事曾在她的工作人员之中掀起巨大波澜,更不知道有一个工作人员在那一瞬间想到辞职。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别的天王巨星身上,肯定非同小可。可王菲不同,她只是尽情享受着在台上和歌迷用音乐用歌声来交流的愉悦,至于身上穿什么脚上穿什么,她是不会在意的。
整个演艺圈,对媒体的态度,可以说是又恨又爱,恨的时候恨得咬牙切齿,爱的时候真希望把所有媒体都搂抱在怀中。无论是恨是爱,真正面对媒体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表现出异常的热情,积极主动地配合,甚至带点谄媚。
王菲的另类,就在于她面对传媒,从来都是我行我素,无论是初出道时还是当了十几年天后之后的今天。香港传媒因此对她大伤脑筋,公开说她是著名的“难搞”。
王菲和传媒最经典的合作,在她以一曲《容易受伤的女人》唱红香江然后唱红海峡两岸的时候。那时候她不叫王菲,叫王靖雯。王靖雯从香港来到台湾,为自己刚刚推出的专辑做宣传。台湾传媒对这颗正冉冉升起的新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派出电视台的当家主持人张菲做她的专访。张菲当时在台湾可称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走在街头,不留神会造成交通阻塞。
为了采访王靖雯,张菲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列出了长长的采访提纲。没料到在这个直播节目中,王靖雯对于张菲的提问,总是以两个字回答,最多也不超过五个字。张菲想尽办法,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法让王靖雯多说几个字。事后,当地媒体打出大字标题,说王靖雯打倒大牌主持人。
两岸三地传媒中,香港传媒以捕捉绯闻见长。其他明星,面对突然而起的绯闻,或者解释或者托词,甚至有些明星借助绯闻来炒作自己。传媒亦十分喜欢这类做法,明星的做秀,无疑给传媒提供了大量话题。王菲却与众不同,面对这类困扰,她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五个字:“关你们啥事?”并且当场摔了椅子。这五个字因此成了王菲的招牌,成了横在她与记者之间的一道屏障。她第一次说出这五个字时,身边的经纪人以及工作人员,全都替她暗捏了一把冷汗,担心媒体会对她发起全面攻击,打得她遍体鳞伤。那些为绯闻困扰却又不得不面对媒体忍气吞声的演艺员,初次见到这五个字,禁不住为王菲叫一声好,既惊叹她的胆识,又认为她太直了,这样得罪媒体,将来怎么在这个圈中混下去?
因为另类,王菲迅速成为传媒眼中的典型。传媒也有怕狠怕硬的时候,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王菲不肯和传媒合作,传媒倒是对她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王菲喜静不喜闹,不喜欢扎圈子。偶尔和三几个好友去娱乐场所消遣或者是在餐厅吃饭,当地的高官要员或者是富商巨贾得到消息,便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她。曾经有多次,这些显赫人物就在她隔壁的包厢,希望她过去坐一坐,身边的朋友也劝她去应酬一下。她说,我不去,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不自在。
每次演唱会当晚,主办者都会组织一次小型庆功宴。参加庆功宴的,除了主办者,工作人员,媒体记者之外,还会有一些当地的头面人物。许多人都想趁此机会接近明星,和明星拍一张照片好向人炫耀,甚至更有人想趁机一亲芳泽,搂搂抱抱一番。有些明星对此采取宽容态度,反正在这个圈子里,搂搂抱抱、勾肩搭背是平常事,就当是在演戏。王菲又是例外,一些人要求和她拍照留念时,她心里虽不乐意,表面也表现出亲和可爱的微笑。一旦有人伸出他的手,搭着她的肩或者搂着她的腰,她会立即变脸,拂袖而去。
有一次,王菲和刘嘉玲一起逛杨受成的英皇珠宝店,对其中一款价值几十万元的手表颇为心仪,玩味良久。杨受成是香港的传媒大亨,也是珠宝大亨,恰好走进店内,想做个顺水人情,对她说:“喜欢吗?喜欢就免费送给你。”没想到王菲当即脸色一变,毫不客气地说:“我为什么要你的?我自己没有吗?”说完后放下手表走人。看着王菲离去的背影,杨受成目瞪口呆。
对待爱情,王菲亦与其他明星完全不同。
许多明星都曾说过只要有真爱,不在乎对方是王子还是乞丐之类的话,可真正做起来,对方的身份条件是否与自己相配,仍然是第一要素。王菲曾有过同样的言论,而且远比其他明星的回答更直接更缺乏艺术性,甚至一点都不浪漫。
那还是她刚出道不久,有记者问她,希望什么样的爱情。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很难说,关键要看感觉,没准在电梯里遇上水管工就爱上了。此话出口至今,十几年过去了,王菲情途坎坷,波波折折,可寻找感觉的初衷不变。于是,便有了她和窦唯之间地位极其悬殊的一段短暂婚姻,有了她和比她小十几岁的谢霆峰之间轰轰烈烈的一场姐弟恋,有了她和李亚鹏之间,前几天还向媒体说没有感觉,然后一觉醒来,突然发现情感的天空,已经充满了玫瑰般的亮色。
在感情的道路上,王菲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忠实着自己的情感取向,即使千回百转,即使坎坷多舛,她也是执迷不悔。
这就是王菲,沃土中一棵茁壮的树,人海中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她执着,她追求自我,她重视生命的质量,因此,她鹤立鸡群,傲世独立,也因此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中,她是另类。

#3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2节:历史没有假如
时光走近20世纪60年代末期,脚步显得格外的滞重起来。一场文化大革命将整个中华大地,卷入一片长达十年的红海洋之中。北京的夏天,因此显得异常的热烈火爆,北京的街道,因此显得异常的拥挤。
时光的指针,停留在1969年8月8日,正在台上引吭高歌的北京煤矿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夏桂影突然感到下腹一阵巨痛,她知道期待已久的时刻就要来了,她根本来不及将这新生儿出世的信号,告诉被下放到遥远矿区工作的丈夫王佑林。
在被送往北京协和医院的路上,趁着阵痛的间歇,夏桂影对陪同自己的同事说,请你们给老王拍封电报。同事说,你放心吧,团长已经派人去邮局了。王工得到这封电报,不知该有多高兴。夏桂影暗想,前面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王弋,如果这胎能够生个女儿,那就圆满了。
到达协和医院,夏桂影立即被推进了产房,时隔未久,孩子出世了。接生员对她说,恭喜你,生了个女儿。夏桂影强忍着疼痛,勾起头去看女儿。乳白的灯光下,女儿被护士托在手中,如同托着一轮太阳,又如希腊绘画中的安琪儿。女儿伸展着小手小脚,大声地啼哭。两名护士一边给她扎襁褓,一边议论。这个说,看这张小脸,这么红,将来的皮肤一定很好。那个说,是啊,这丫头长大了,一定是个美人胚子。又说,你看她的小手小脚,骨节这么长,将来比别的女孩都要高呀,当运动员打篮球挺好的。
听到护士议论女儿将来的职业,夏桂影也有了那么一闪念。她希望将来女儿长大了,最好像她的爸爸一样,成为一位至高无上的科学工作者。
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亚洲歌后王菲。
王菲的祖父王兆民(曾用名王墨林),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政坛,也曾显赫一时,官至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王兆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和台湾名人李敖的爸爸是同班同学和好友。王菲的爸爸王佑林,曾经和李敖的二姐李珉指腹为婚。
李敖在回忆这段交情时说,爸爸和二叔王墨林大学毕业后,一起来到冰城哈尔滨当教师。工作之余,两个好同学常来常往。王墨林有一个女学生深深地吸引了爸爸的注意力,这个女生后来成了李敖的妈妈。在父母的婚礼上,王墨林成了他们的伴郎。几年后,两家的第二个孩子胎结腹中,彼此约定,如果生下一男一女,便结成儿女亲家。几个月后,王家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佑林。不久李家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李珉。于是,同窗情之外,又加上儿女亲情,亲密度更增加了一层。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王李两家,和当时大多数中国上层家庭一样,开始了一次铭心刻骨的大分裂。两家的大多数人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或是海外,王墨林的二儿子王佑林当时还是大学生,思想激进,对国民党不满,没有依从爸爸的意愿,而选择留在了大陆,这一变故阻隔了王佑林和李珉,这段姻缘从此划上句号。
有人说,假如没有这次大裂变,王佑林的妻子就是李珉而不是夏桂影,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王菲。但历史没有假如。

#4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3节:神游天份(图)
王菲的名字,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点。从北京到香港时,王菲是王菲,但踏入歌坛,王菲这个名字被认为太大陆化,被改成了王靖雯。王靖雯红了,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王菲。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人说,王菲其实最早并不叫王菲,15岁之前,她一直跟妈妈姓,叫夏林。这个说法是由娱乐圈那个著名大嘴人物黄安踢爆的。从此以后,所有关于王菲的介绍,都会加上一个括号,括号里面的内容是“15岁前叫夏林”几个字。但很多从小就认识王菲的人都说从来没听说过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夏林,所以那个括号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时隔30年,北京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再也找不到王菲当年所住的里弄和房屋了,只能根据她在地坛小学上学,以及离煤矿文工团很近这两点,确定了一个大致方位——安定门附近的青年沟一带。

童年时的王菲,异常的孤僻,同时又异常的活泼。孤僻的人更乐于独处,活泼的人却会好动多变,容易与人接近。孤僻和活泼,原是矛盾的对立,可在王菲的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造就了她后来傲世独立的性格。
活泼或许因为她出生在夏天,或许因为她身上流着的天生的艺术家的血。孤独却是因为她从小生活的环境。
有关孤独的记忆,常常与托儿所阳光轻拂的窗帘联系在一起。
爸爸是煤炭工程师,他的工作岗位在煤矿。北京市自然没有煤矿,王佑林不得不常常远离家人,深入到遥远的矿山,一呆就是几个月。妈妈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这个文工团就是为了矿山而存在的,他们必须送艺术送歌声进入矿山,深入矿井,往往是一个演出刚刚结束,行李放在家里尚没有打开,新的演出任务又来了,不得不又匆匆登车而去。有时候,爸爸在煤矿里呆了几个月后回来,休息一段时间,却连妻子的面都无法见到,又要去另一个煤矿了。
为了工作,父母不得不把小王菲托付给邻居大妈。王菲曾深情地回忆这段时光,“尽管大妈有七个子女,但疼我如亲生女儿。在那对父母的印象越来越淡漠的童年时光里,我把小孩对妈妈的天生依赖和信任,转移到了大妈身上。”或许是她太小了,分不清谁是自己的妈妈,或许因为见到妈妈太难了,邻居大妈的脸远比妈妈的脸要熟悉和生动得多。无数个夜晚,小王菲都是在邻居大妈那不太动人的儿歌中入梦的,以至于父母偶尔回来,将女儿接到家里,临到睡觉时,她会闹着要和大妈睡。
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无法长久。大妈的女儿结婚生孩子了,因为要上班,大妈要帮女儿照顾孩子。恰在此时,王佑林和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一道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夏桂影的身上。希望在事业上拼一拼的夏桂影,被家庭和两个孩子困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女儿送进托儿所全托。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大妈牵着王菲的小手,将她交给托儿所的阿姨。星期六的晚上,又由大妈把她从托儿所里接回来。即使是星期天,妈妈也常常都是不在家的,小王菲的星期天,常常在大妈家度过,也是王菲最开心的日子。她害怕托儿所的孤独,害怕那午后的阳光透过一动不动的花布窗帘,明晃晃地照在小床上,照着自己的脸。
每到夏天的中午,周围的小朋友都进入甜蜜的午睡,只有王菲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大睁着眼睛,看着窗帘,并且期待有一阵风吹来,让窗帘开始起舞。她想象着,窗帘的背后,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只要窗帘一动,仙女就会翩然而来,走到她的身边,和她说话,为她唱歌,陪她跳舞。
带过王菲的阿姨,教过王菲的老师,都曾说过同样的话:这孩子常常独自一个人发呆。成人后的王菲说,确实如此,因为她常常感到用语言同人交流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而她最擅长的,是独自一人进行思维漫游。在托儿所那些日子,几乎每个中午,她都是在这样的漫游中度过的。后来渐渐长大,进小学上中学,坐在课堂上,若觉得老师所讲的课程沉闷无趣,她的灵魂会迅速飞出躯体,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世界游弋。甚至在成为著名的歌后以后,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一旦被问及些无聊的问题,她便开始飘忽,开始神游。
因为长时间沉浸于幻想的世界,她更加不善于同现实世界交流;另一方面,这种漫游经历,又强化了她的想像,增加了她的艺术修养和气质。日后她成为歌手,不仅仅只限于表现自己天生的音乐天赋,同时游刃有余地操笔写歌,淋漓尽致地发挥她的神游天份,与这段孤独体验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托儿所,唯一令王菲感到快乐的是那些孩子们的游戏。所有的孩子围成一圈,大家一齐唱: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她感兴趣的不是自己成为那个丢手绢的小朋友,也不是那些站在人堆里合唱的小朋友,而是成为小朋友的领唱。阿姨常常当着所有的小朋友的面表扬她歌唱得好,让她站起来领唱。她于是带着惊喜和慌乱,紧张地站起来,张开小嘴唱着。兴之所致,还无师自通地做几个舞蹈动作。
那时候,小王菲是托儿所的小歌星。

#5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4节:她更加孤独

那个夏天异常的炎热,连窗外的知了,叫起来也显得不那么劲头十足。地上热气蒸腾,天上毒日暴晒,托儿所的孩子们,每天都会出几身臭汗。小王菲是个例外,因为她很少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缺乏剧烈运动。出汗少了,积聚体内的暑气无法消散,用中医理论解释,就是体内积压了大量的热毒。孩子们头上身上,常常会长出疖子来。那个夏天,热毒攻击了小王菲的后脑,最初是后脑勺上微微发疼,用手去摸,有一处轻微突起,按压则更疼。不留神间,这突起的一点变成了豌豆般大的肿块,并且迅速扩大,几天时间,便肿成杏子般大小。随着肿块的长大,肿体开始变软,触碰便有剧烈疼痛。随后的一天或者两天,肿块的中心部位便会溃破,流出脓血。由于卫生知识以及医疗条件所限,几乎没有什么消毒处理,溃破的伤口感染,小王菲开始出现淋巴肿大,持续高烧。
托儿所的阿姨用手试了试王菲的额头,吓了一大跳,迅速找到邻居大妈。
邻居大妈赶到托儿所,见小王菲卧在小床上,痛苦地呻吟。大妈一把抱起她,迅速跑进了最近的医务所。医生说,因为疖子没有及时处理,脓头溃破后又没有消毒,被细菌感染了。大妈焦急地问,医生,要紧吗?医生说,如果治疗不及时,高烧持续时间太长,会烧坏心肺,那时就麻烦了。好在这孩子及早送来了,打几天青霉素就会好了。
打过针,离开医务所,王菲担心大妈会将自己送回托儿所,哭着求她。大妈说,好宝贝,大妈不送你回去,大妈带你回家。因为打针的疼痛,哭得满面泪痕的小王菲,听说回家两个字,顿时破涕为笑。大妈却流下了眼泪。
晚上,大妈将小王菲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子给她当枕头,让她睡得更好一些。一连几个晚上,邻居大妈都没有睡好觉,常常会在半梦半醒中惊醒,摇着扇子,让温柔的风吹干孩子身上的汗珠,小心地不让她头上的伤口碰到任何地方。
有关大妈的所有记忆,成了王菲童年最甜美的回忆。
大妈的家,有太多的温馨,而托儿所,只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小王菲哭着哀求妈妈,说妈妈我不喜欢托儿所,一点都不喜欢。求求你,别送我去托儿所,我再也不去那里了。妈妈的态度十分坚决,说你不去托儿所去哪里?难道做野孩子?
星期一到来时,王菲不得不牵着邻居大妈的手,向托儿所走去。一路上,她都在考虑怎样才能达到不上托儿所的目的。她知道,这个权力掌握在妈妈手里,即使求大妈也没用。既然妈妈不肯答应,她就只能自己想到办法。
到了托儿所,邻居大妈说,孩子,去吧。好好听阿姨的话,大妈星期六来接你。王菲挥了挥手,说大妈再见,立即走进托儿所的大门,然后一转身,躲在了门边。见邻居大妈离托儿所有了一段距离,王菲连忙闪身而出,跨出托儿所的小门,悄悄跟在大妈的后面,向家里走去。大妈离开托儿所后去了国营菜场,小王菲开始着急了,这可是她从未到过的地方,而且周围那么多人,如果看不到大妈了,她该怎么办?她不得不缩短了和大妈之间的距离,静悄悄地跟在大妈身后。大妈根本没有注意到她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直到走进家门,转身时看到了王菲,大吃一惊。
夏桂影知道此事后,吓出一身冷汗。孩子那么小,竟然会自己往家里跑了,如果被汽车撞上或者出现别的什么意外,岂不是要遗恨终生?从此之后,妈妈不再坚持送她上托儿所了,小王菲为此兴奋莫名。
时隔未久,大妈家的儿子又为她添了一个宝贝孙子。一个外孙加一个小王菲,已经令大妈忙得昏天黑地,现在又加了一个孩子,老人怎么带得过来?为女儿请个保姆?可夫妻俩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不足一百元,常年在外奔波,开销大,养两个孩子已经显得吃力了,哪里还有余钱请保姆?王佑林、夏桂林夫妇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只有一个办法,将女儿送到上海夏桂影的姐姐家去。
这是年仅四岁的小王菲第一次出远门,并且第一次乘火车。兴奋冲淡了她所有不快的记忆,她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一段更加孤独日子的开始。一天早晨起来,她突然找不到妈妈了。姨妈告诉她,妈妈回北京了,她于是大哭,小小的心灵,又一次与妈妈拉开了距离。
成年后的王菲回忆说,她在上海的姨妈家生活了两年。姨妈一家的日子并不宽裕,收入也非常有限,尤其是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习惯,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说,当时全国所有的家庭都不富裕,姨妈家亦是如此,肉食永远都是孩子的梦想,因为吃的次数太少了,即使有限的几次,也是将肉切成小块,和着青菜瓜菜一起炒。一碗菜端上来,上面没有几片肉,表哥表姐们动作比她快得多,等她夹菜时,肉已经看不到了。水果更是当时的稀罕品,自己掏钱去买,大多数人都舍不得,偶尔单位分派降温品或者年货的时候,才会分得西瓜苹果之类的果品。
寄住的虽然是姨妈的家里,可小王菲总是适应不了这个新的环境,找不到任何家的感觉。就是和那些与自己有着血缘之亲的表哥表姐们,也很难玩到一起。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寄人篱下,只是觉得这一切并不是自己的。
长长的两年时间,她一点都不快乐,她更加孤独,更加沉默。
王菲从小就不善于和人交往,她童年的伙伴,只有那些可爱的儿歌。她常常独自坐在家里,反复地唱着某一首歌,甚至将这一首歌串到了另一首歌,她也完全不知晓。那时,唱歌只是她表达情绪的一种需要,她的思维,早已经在遥远而又不可知的某个空间漫游。

#6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5节:和爸爸的感情
小时候的王菲,和妈妈的感情很疏淡,相对而言,和爸爸的感情要好一些,但同大多数家庭中的父女情相比,仍然不是那么密切。
造成这种母女情淡的原因既在她的妈妈夏桂影,更在于当时那样一种社会大环境。那是一个讳于谈感情、耻于谈感情的时代,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无情无欲,公而忘私的女英雄。我们不清楚夏桂影是不是主观上往那些样板人物靠拢,却知道,作为那个时代的妇女,时代就是一部列车,只要她乘上了这辆车,就不得不追随着这辆车快速地奔跑。
感情需要时间来维系,可是,随着时代奔跑的夏桂影没有时间。
于是,王菲对于妈妈的感情,甚至不如邻居大妈更亲近。于是,小王菲更深地陷入自我的世界里,品尝着无边的孤独。
小王菲六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爸爸极其突然地出现在上海姨妈家里,对女儿说,走,跟爸爸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无数次出现在小王菲的脑子里,又无数次被泪水冲走,她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此时,听到爸爸说出这两个字,她甚至有些不肯相信,向后退了一步,以一种冷冷的眼神看着爸爸。王佑林被女儿的眼神深深地刺伤了,他伸出双臂一把将女儿抱在怀里。最初那一瞬间,小王菲甚至想挣脱这个陌生的男人。她开始大哭,挥动着双手,希望姨妈来救自己。
姨妈吃惊地说,你怎么啦?你每天不是闹着要爸爸来接你回家吗?现在,爸爸来了,你怎么哭了?
爸爸?他就是爸爸?
小王菲并不完全理解爸爸这个词对自己的意义,可因为看到周围的小朋友常常牵着爸爸的大手,她因此有了某种感觉,爸爸一定是自己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真的是最亲近的吗?她不太清楚。
第二天,她坐在爸爸的肩上走向上海火车站的时候,已经开始欢天喜地了。
回到家里,确实离爸爸妈妈近了,暂时地解了两年来的思念之苦。可是,小王菲很快发现,回家后自己仍然是孤独的。爸爸再一次回到了五七干校,妈妈一如既往地进进出出,家似乎只是他们的旅馆,而她则每天背着书包,前往北京市地坛小学读书。
成为小学生的王菲早出晚归,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同样是少之又少。同学的父母总是接送自己的孩子,她几乎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回到家里,别的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在她家里,这项职责自然由哥哥代替了。父母偶尔也会问起她的学业,但也就是问问而已。
几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裂变,身为知识分子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新时代给长时期受到压抑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天干劲,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憋着一股劲,要焕发自己的青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创造更大的成就。
令王菲惊喜的是,爸爸从五七干校回来了,家开始变得完整。可这种完整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年,变化再一次发生。爸爸王佑林申请去香港照顾父母获得批准,并迅速办好了移民手续。家,再一次空了。

#7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6节:对妈妈的理解
新的时代,科学以及科学家得到了充分尊重,社会地位日益提高,随着全国高考的恢复,崇尚学习,成为社会的主流。全社会开始重视教育,夏桂影自然如此。以前,丈夫虽然在五七干校下放,心理上毕竟还是在身边。如今,他去了香港,所有的负担全都压在她一人身上。为了不让丈夫失望,也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必须严厉督促孩子的学业。另一方面,新时代给所有人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宽广的舞台,处于壮年的她,自然想在事业上搏一搏。家庭和事业,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更由于性格上的急躁,夏桂影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更没有多少方法。妈妈每次回家,都会问起儿女的学业,并且尽一切可能督促他们加强课业。于是,妈妈给王菲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这些约束,既出于一个妈妈对于女儿未来的担心,又出于望女成凤的特殊心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们还难以理解为人父母的苦心时,面对这样的约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像王菲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记忆里,父母很少有这样约束自己的时候,一些散漫或者无所谓的个性,逐步成形,现在突然要改变这一切,就得和原有的习惯作斗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王菲在一次回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时说:“我与妈妈之间总有鸿沟,我们的心,也像隔着玻璃围墙,无形地隔着亲情。到今天,我明白感情要经历过才知它的可贵,但那时的反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她回忆说,“当时,妈妈管得很严厉,束缚着我喜爱自由的个性。家里仿佛成了牢笼,困着我。我总想飞出去,于是我与妈妈的冲突,随着我的长大,想独立、想自由的同时,越来越多了。”
文革结束之初的几年,社会极不安定,正是在这一时期,小王菲渐渐长大,开始向青春期迈进。面对如此多变的社会,刚刚从一个严格而且程式化社会走过来的夏桂影,既有着对社会潮流的不解和惶恐,又有着对女儿可能受此影响的充分警惕,对女儿的约束也越来越紧。为了更好地管好女儿,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女儿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夏桂影要求女儿严格按照自己为她制定的轨迹:放学后立即回家,回家后,绝对不允许出门,星期天更是一定得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王菲的反叛期,比其他的孩子来得更早。她回忆说:“当我脱离小孩的阶段,妈妈生怕我学坏,放学后总想我留在家里,不太让我往街上跑。妈妈认为我是女儿家,要斯文、安静些。为此,我很怕妈妈,都会顺着她的意。可是后来我好动的个性,就如脱缰的野马,怎样也收不住。”
她开始寻找一切机会溜出家门。更多的时候,她会先斩后奏,放学之后便和一帮孩子出去玩,最后,往往换来妈妈的一顿痛打。挨打的次数多了,女儿和妈妈之间的鸿沟也就更深了。
她说:“每次与妈妈争吵后,我们总是互不理睬。我与妈妈都是硬性子,更是水火不容。从小我与她已不亲近,我不会睡在她身边。我和妈妈互不理睬几天后,妈妈会弄些我爱吃的菜,自然又好起来。说到底我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倒是与爸爸,我偶然会撒撒娇。”
直到几年后,王菲从北京到了香港,从香港到了美国。远离家乡亲人,思亲之苦令王菲突然成熟起来,此时,她才开始体会到妈妈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原来饱含着如此深重的恩情。对妈妈的理解,使得两人间的感情,在一夜间拉近了距离,从此,母女开始亲密起来。

#8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7节:妈妈不准她唱歌
对托儿所充满恐惧的王菲,对小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喜欢小学里的课程,喜欢小学里的老师,也喜欢小学里的同学,更喜欢小学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和体育活动。因为她出色的歌喉,被选为班上的文艺委员,每逢节假日,她便在老师的领导下,引领着一帮同学排节目。
小学的课程毕竟简单,王菲又有天生的文艺天赋,她的语文成绩在班上出类拔萃,算术也相当优秀,因此,她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每个期末的家长会,总是最能让妈妈风光的日子。而每次家长会结束,妈妈也会照例说一句,看吧,要不是我盯得紧,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吗?面对妈妈的唠叨,她有些不以为然,心中暗想,才不是,这都是因为我的聪明。
她确实没有像其他同学那般刻苦认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课业上。一方面,她有着太多的业余活动,比如排演节目,比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她越来越痴迷于神游,往往遇到不喜欢的老师讲课,她的神志,便开始游离自己的躯体。
那时,无论是她还是妈妈,抑或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她会考上重点中学。有一位极其喜爱她的老师说,如果她考不上重点,我们整个地坛小学,大概不会有人能考上了。这话传到她的耳边,令她得意异常,认为上重点对于自己,是探囊取物的事。她放松了自己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掉以轻心。
然而,小考是统一命题,监考异常严格,考场里突然多了好几个老师,还有学校领导和教育局的负责人在考场外巡视。看到这阵式,王菲突然紧张异常。一次谈到这段经历时,王菲说,我的性格就是如此,平常大大咧咧,一到了关键时刻,就会紧张得要死,手脚冰凉,心慌意乱。脑子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塞着一样,以前会做的题,这时怎么都想不起来,以前随便写就能写得很好的作文,那时怎么都想不出最好的句子。
结果非常糟糕,她未能进入重点线,被分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学校,西直门中学。
这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果,给她带来了直接后果,首先,妈妈对她的管理更加严格,约束也越发的多起来,甚至连参加学校的某些活动,都在妈妈的严禁之列,包括唱歌。
早在小学的时候,她就被选入银河少年合唱团。
银河少年合唱团隶属于中央电视台,是全国数千个群众性业余合唱团体的佼佼者,曾多次出访奥地利、法国等国家,被当地媒体喻为“亚洲第一童声合唱团”。
据了解情况的人回忆说,当年,银河少年合唱团主要从北京市选取演员,采取的是由少年宫推荐或者合唱团的老师前往各学校挑选相结合的方式。唱红了《我们荡起双浆》等歌,后来,这个合唱团享誉海内外,一些家长便主动送自己的孩子上门,于是,挑选少年演员的方式,也就随之改变。
那天,合唱团的老师到地坛小学挑选新演员,学校的音乐教师将全校几十名歌唱得好的学生集中在教室里,音乐老师坐在手风琴前,合唱团的老师坐在一旁。事前甚至没有告诉孩子们这些陌生的面孔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轮到王菲上台的时候,她选唱的是一首邓丽君的歌。合唱团的老师们眼前立即一亮,完全被面前这个扎一对小辫的小女孩那轻灵甜美的声音吸引了。或许,那时合唱团的老师便已经意识到,这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模样显得有几分调皮的瘦高女孩是个可造之材,只要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将来必定成为歌坛名人。王菲的歌尚没有唱完,几位老师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从那天起,王菲便成了地坛一带的小名人,学校的各种演出,她自然是台柱,居委会、街道搞活动,也一定少不了她。建军节去部队慰问演出,劳动节去工厂演出,以及其他一些演出活动,少了她就不成戏了。
可是,因为初中没有考上重点,母亲便不准地再参加这一类活动,从今往后,一心一意抓学业。
学校确实是以教学为中心,应考成为各个学校的终极目标。但是,除了考试之外,学校毕竟还有些其他的活动,而且这类活动主要以演艺为主。在这类社会活动中,各所学校都憋着一股劲,想尽可能地拿些奖杯回来,提高学校的声誉。但这又和学校的终极目标相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能有个别才艺异常突出的学生,学校既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排练,又可以拿到奖杯。
王菲正是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可以算是优秀,才艺更是优秀。但凡有全区性或者全市性的文艺演出,只要她出马,肯定抱个奖回来。如此一来,学校的需要和家长的规矩形成了冲突。学校不得不曲线救校,和学生联合起来,在家长面前打马虎眼。
据中学时代的一位校领导回忆说,那时的王菲,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好,母女之间有些隔膜和紧张。这种矛盾的主因是夏桂影不赞成女儿搞文艺,而孩子对唱歌十分痴迷,尤其痴迷邓丽君的歌,已经不仅仅只是追星族,她自己已经成为童星了,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组成的一些文艺演出需要她的参与,一些社会音乐团体,也来找她录音。
为了避免母女间的冲突,学校常常替她隐瞒这一类活动。

#9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8节:通过唱歌赚到钱
15岁,对于王菲来说,是极其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她顺利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也是这一年,她可以通过唱歌赚到钱了。
那个时候,全中国的工资标准都很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才20多元,可王菲赚到的第一笔钱就有近千元之多,那简直就是挖到了第一桶金。她也因此成了同学之中的小富姐。
那是高一上学期的期末。北京一家唱片公司计划发行一集邓丽君的口水歌,便在北京所有演艺团体中寻找合适的歌手。北京是文化之都,艺术之都,出类拔萃的歌唱演员,数以万计,要从这么多的演员中,找出几个模仿邓丽君的歌手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可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固有观念仍然影响着几乎所有的演艺人员,通俗唱法在当时为那些专业艺员所不齿,邓丽君被主流社会认定为靡靡之音,部分成名歌手即使愿意接下这样的任务,但费用异常之高。
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既要唱得好,又要便宜,只好在新人中选了。
王菲和另外几名少年歌手被推荐给了唱片公司。经过试唱,唱片公司选定了王菲。
王菲找到班主任请假,要去云南昆明录音,前后可能需要十几天时间,也可能需要一个来月。班主任一听,几乎没有考虑便说,这不行,我不能同意。王菲和班主任的关系一直不错,便施展自己的磨功。她说,自己是那么喜欢邓丽君,而且又是正式出版自己的第一个专辑。有些歌唱演员,从事演艺工作一辈子,都难以获得出版个人专辑的机会。而自己才只不过15岁,便有这样机会,这很可能成为自己未来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希望班主任网开一面,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可班主任的想法和她不同,班主任说,你唱歌,你妈妈本来就不同意的,总是我们在替你隐瞒。现在已经是期末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你如果去录歌,这次考试肯定错过了,到时候,我怎么向你的家长交待?怎么向学校交待?
王菲只好跟唱片公司说明有关情况,她表示,这项工作自己不能接了,妈妈那一关,肯定是通不过的,现在班主任又不肯给她假,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地跑到昆明去,后果就太严重了。
唱片公司从许多人中选定了王菲,自然不肯轻易换人。他们首先找到夏桂影,希望她支持女儿接下这个专辑。在唱片公司看来,夏桂影本人是歌唱演员,应该容易理解这件事。为了保证顺利通过家长这一关,他们通过关系找熟人做夏桂影的工作。又亲自跑到西直门中学,找校长接洽。当时的邵校长非常支持,表示愿意做班主任的工作,同意王菲下学期补考。同时也表示,王菲的家长一直不支持她唱歌,这个工作恐怕不好做。
这件事在王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夏桂影为女儿确定的目标是考重点大学,女儿一旦把心思放在演唱方面,便会离自己这个暨定目标越来越远。

#10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9节:无限的落寞
唱片公司又设法和王菲的父亲王佑林取得联系。王佑林到香港已经几年了,对于香港流行歌坛的情况有些了解,也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他深知目前国内对演艺事业存在很严重的偏见,也清楚目前的应考教学体制,使得千军万马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这种现象的不合理。他正在着手帮女儿办理移民香港的相关手续,如果她能够在通俗演唱方面取得一点成绩,将来到了香港,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所以王佑林反过来做夏桂影的工作,结果,夏桂影极其勉强地网开一面。
虽几经波折,终究成行。盛夏时节,第一次到春城的王菲,心情就像初春的花朵一般怒放。录音是一件苦差事,要一遍又一遍反复演唱,只要一个音没有唱准,就得全部重来。录音棚需要严格隔音,歌手独自站在隔音室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一句唱词甚至是一个音,枯燥而且疲惫。王菲翻唱的是邓丽君的歌,这些歌她都唱过千遍万遍,每唱一遍便有不同的理解,有新的心得。此时让她来演绎这些歌,真正是如鱼得水。同时,她在歌唱方面天资丰厚,邓丽君的歌又恰好回避了她音域不够宽的弱点,演唱起来,游刃有余。
这个专辑被命名为《风从哪里来》。在邓丽君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这个专辑销量极为可观,却并没有给王菲带来多大的声誉。只有那些忠心不变的菲迷们,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年的记忆。以后,王菲在国内演唱,常常会有菲迷拿着这盘盒带让她签名。看到旧物,王菲常常是莞尔一笑。也有些在王菲成为天后之后迷上她的菲迷们,为了得到这个盒带煞费苦心。
在这盘盒带中,年仅15岁的王菲,声音显得有些稚嫩,对声线的控制,也远不如后来自如。可这毕竟是她音乐人生的重要起步,可以说是她人生的第一座丰碑。
此后,王菲对邓丽君的痴迷热度不减。她成名后,仍然执着于对邓丽君的热爱,曾多次努力将邓丽君的老歌进行重新演绎。1995年,她决定再一次演绎邓丽君,她的签约公司对她的计划给予了全力支持,将专辑定名为《菲靡靡之音》,全部演绎邓丽君的歌。那天,王菲在录音棚里录《但愿人长久》,正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外面录音室里的音乐突然停了。她以为机器出了故障,问了好几次,外面才传来一个声音:“邓丽君在泰国去世了。”
王菲一下子呆住了,说不可能,她那么年轻,这绝对不是真的。
录音的朋友说,是真的,邓丽君和她的新男友到泰国度假,两人在酒店里吵了架,男友扔下她独自外出,她呆在酒店房间里,哮喘病发作了。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所以,香消玉殒了。
突然之间,她控制不住,哇的一声哭起来。邓丽君,这盏照耀自己音乐之路的明灯,如此突然地离她而去,感到了无限的落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惶恐和孤独。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菲满含热泪,在心中唱着。

#11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0节:恋爱日记事件
进入小学这个时期,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专家,将其称为反叛期。
王菲的反叛期比同龄孩子来得早,持续的时间更长。尤其到了初中以后,王菲开始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她热衷于排球、篮球和手球运动,她喜欢那种在场上奔跑的感觉,那让她觉得自己整个身体都在爆发,每一个细胞都在舞蹈。她发现,这也是一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只限于语言。语言交流是她的弱项,但凡需要语言交流的时候,她便有着本能的恐惧,有着深深的自卑。与语言相比,她更乐于用音乐交流,用运动交流。
自从高一录过第一个专辑《风从哪里来》之后,唱片公司趁热打铁,给她录了第二个专辑《迷人的卡勒》,这是王菲的第一个外文专辑,其中以日文翻唱歌曲《命运》和法文翻唱歌曲《迷人的卡勒》最为著名。唱片公司本想趁此机会,推出更多的专辑,但他们遇到了麻烦。
随着班上应考气氛越来越浓,妈妈对王菲的束约更加严格,绝对不允许她参加任何文娱活动了,让她专心于学习。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是否能专心学习,并不由家长或者老师的意志转移,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正是在这紧张的应考准备中,初恋的种子,在王菲的心中,悄然长出芽来。
据西直门中学原校长回忆,这个男孩是王菲的邻班,高高大大,非常帅气的一个男孩,学习成绩不错,尤其是排球打得好,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是很多女生注目的对象。但这个男生似乎非常高傲,对于班上的一些女生不屑一顾。曾有一段时间,王菲对排球着迷了,只要有机会便去打排球,或者去看这名男生打排球。王菲和这位男生彼此有了爱意,但从来没有表示过什么,也就是说,并没有捅破那层薄纸,只是将这种情感藏在心灵深处。
然而,爱情对于少男少女是一种太新奇的体验,他们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的这类体验表达出来。面对这段情感,王菲将所有的感觉,全都写进了日记。尽管王菲极其小心地收藏着自己的日记本,可是,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课程,令人难免身心疲惫,疏忽就在这种疲劳中出现。妈妈夏桂影发现了藏在女儿日记中的这个超级大秘密,当时吓坏了。为了这件事,母女俩再一次发生激烈冲突。母亲为女儿早恋而愤怒、伤心、绝望。女儿为母亲偷窥自己的隐私而羞愤、怒争。激烈的争吵之后,再一次陷入冷战。
可这次,妈妈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等待自然和解,她必须采取行动,要将这颗爱情的种子,扼杀在萌芽之中。她找到了王菲的班主任,将这件事闹到了学校。班主任也为此大吃一惊,找到男生的班主任。
有关此事的结局,当时的校长介绍得轻描淡写。他说,因为这次恋爱日记事件,王菲和班主任原本较好的关系被彻底毁坏了,两人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后来,王菲去了香港之后,和这个男生仍然保持着联系。
王菲也曾谈到自己的初恋。她承认那段恋情持续了四个月,在高考即将到来时,她将这段初恋送走了。但她没有谈到日记事件,亦没有提到自己的初恋男友是学校排球队或者田径队队员。她说自己的初恋对象是好友的同班同学。她和这位好友是小时候的同班同学,常常一起参加各项宣传演出活动。后来,因为升学考试和分班,彼此分开了。可无论是学习还是业余活动,她们仍然常常在一起。王菲去这位好友家学习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认识了这个男生。许多个星期天,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课业中的难题,彼此交流对人生的看法、对未来的期望。交往的最初一段时间,在王菲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朋友,一个学习上的伙伴,一个可以交流思想的异性。那时,她甚至还不知道这个世上,除了父母兄弟之情,除了师生同学之情,还有一种更令人痴迷更令人神往更令人心醉的感情。
心动的感觉是突然而来的,事前没有任何预兆。有一天,三个人在一起复习的时候,男生去买了三根冰棍,将其中的一根递给王菲。男生递出这两根冰棍的时候,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动作并没有加进情感分量。可在王菲的眼里,他递给自己和递给朋友,两个动作是完全不同的,眼神更加特别。这个动作如一缕清风,轻轻搔动了她心头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她的心极其突然而且毫无理由地狂跳起来,她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于是抬头去瞥男生。目光相遇,男生的脸顿时像着了火一般,哄地一下子红透了。
从此,王菲的心里多了一件事。这可真是一件麻烦事,当她意识到这是恋爱时,自己浑身吓软了。学校可是严禁恋爱的,自从进入中学以来,学校每年都会处理几对恋爱的学生,轻则警告,重则记大过甚至是开除。她从来没料到,自己竟然也会爱上了。她告诫自己,不行,这是违反校规的,无论如何,要结束这件事,保持同他的距离。可是,另一方面,她又不由自主地,没日没夜地想起他。只要他的形象出现在自己的脑中,她就兴奋,就甜蜜,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原来,恋爱的感觉是如此美好。
星期天,她常以去朋友家温习功课为借口,悄悄跑出去和他约会。因此那时对于星期天的期待,充满了甜蜜。
这段恋情持续了四个月之后,王菲决定将其了结。
王菲说,了结这段恋情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感觉。
王菲的另类,还在于她在某些时候异常的冲动,而在另一些时候,又异常冷静。一些看上去完全相悖的性格,总是这么交织着存在于她的体内。
初恋的开始,不能说不是缘于青春的冲动。既然有了这种冲动,她便一往无前地投身进去。但仅仅四个月后,她开始感到彼此在性格上的差距,理智很快告诉她,这个男孩只适合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适合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爱人。于是,王菲就这样向自己的初恋说再见。

#12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1节:初出道的时装模特儿(图)
王菲来到香港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是语言障碍。父亲要工作,平常就她一个人呆在家里。父亲的亲戚为她安排一些聚会,她独自坐在那里像傻瓜,打电话给北京的朋友?虽然同是中国,可记费时却是国际长途,何况当时北京的朋友家里并没有电话。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人家说的话她不懂,四周的街道房屋是那么陌生。于是,她突然无师自通地明白了什么叫漂泊,也更加的孤独。
她想念北京,想回到北京。可她是香港新移民,按照规定,她必须连续在香港居住一年。当地人将此称为坐移民监。身处拥挤的高楼和高楼间甚嚣尘上的人流,她害起了思乡病,怀念北京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怀念北京那一条条小胡同。小时候,背着书包在胡同间穿行,和一帮小朋友在胡同口跳房子丢沙包,回想起来,竟是如此的温馨。
王菲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回家。父亲莫名其妙,说你不就在家里吗?王菲说,我要回北京。父亲暗吃一惊,说,现在大家都想尽办法,削尖脑袋往外走,你已经走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回去?对于父亲的疑问,王菲只回答了五个字,她说,香港不是家。
父亲对她说,趁着这段时间,你可以出去走一走,接触一下香港社会。香港有很多课程,有些是择业前的培训,有些是专业训练班。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报名参加某种培训班,多结交一些朋友,学习粤语,不必每天一个人呆在家里,百无聊赖。还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
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孤独地走过这段日子时,便问父亲,香港有没有演唱或者音乐方面的培训班?她想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
父亲答应她找朋友打听一下。几天后,父亲打听到一个时装模特儿培训班招生,便告诉了女儿。
那时,内地根本没有时装模特儿这个职业,即使有,也处于起步阶段,王菲完全不了解,甚至是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听说。
她问父亲。父亲说,就是由人穿着各种各样的时装,在舞台上展现给别人看。
王菲一听,立即被时装所吸引。她说,那不是经常可以穿很多漂亮的时装?有这么好的职业?我去。
模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对身高的要求尤其严格。王菲身高1.72米,容貌出众,尤其是一对眼睛,又圆又大,脸型十分独特。在香港这典型马来人种的环境中,高个子女人难得一见,有些女孩个子虽高,外貌却非常一般,也可能完全没有舞蹈和音乐的感觉,天资不够。王菲具备了一个专业模特所必须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培训班的老师见了,对她青睐有加。
老师的欣赏令王菲兴奋不已,真的以为将来的某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超级名模。可她没料到,仅仅上了第一天训练课,她就开始厌倦了。模特儿训练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异常的枯燥,一整节课,就是走台步,单调而且乏味。如果当时那些和她一起学台步的同学,能够用她听得懂的语言和她交流,或许她会渐渐有些兴趣。可那些人都是香港人,说的话,比英语还难懂。
因此,即使站在人堆里,王菲仍然孤独,甚至比独自一人呆在家里唱歌或者看书更加孤独。孤独和热闹形成对照的时候,最令人难以忍受。
培训班的课程终于结束了,这些人被介绍进入了模特儿公司,成了初出道的时装模特儿。到了模特儿公司,仍然是没完没了的练习,偶尔才会有上天桥的机会。王菲自己说,她最终没有选择这项职业,是因为她觉得那些服装并不美,她不爱穿。而且,那种感觉很狼狈,她一点都不喜欢。
后来有人分析说,可能还有一个她没有说出的原因。自小到大,她都是明星,引人注目。模特儿这种职业,差不多是个集体职业,即使个别人表现得极为突出,也难以和其他普通模特儿拉开很大的距离。和很多人一起在台上表演,让她觉得很别扭。
她当时想,自己只不过利用这个职业打发时间,一旦有机会,肯定不会再从事这一行。

#13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2节:名字,叫王靖雯
一次,父亲的朋友来访,听到王菲唱歌,大为欣赏。
父亲的朋友对她说,你的声音很好听,乐感也非常好,想没想过向这方面发展?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是否会考虑?王菲说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只要站上舞台,她的感觉就特别好。在内地的时候,还出过两盘歌带,好像卖得还不错。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向这方面发展。因为她刚到香港不久,对香港演艺圈,一点都不熟,况且她很快就要去美国深造了。
又过了几天,这位朋友专程来找王菲,对她说,他有一个朋友,名叫戴思聪,在香港非常有名。戴先生听说王菲的天资很好,便很希望会一会她。王菲完全不知戴思聪其人,问道,他是干什么的?父亲的朋友便说,你连戴思聪都不知道?他是一位声乐老师,在香港有“歌坛巨星声乐师父”之称。香港演艺圈的歌手们,以能得到他的调教为荣。刘德华、梅艳芳、郭富城、黎明等,都曾拜他为师。
王菲对戴思聪没有了解,但听到这一大串巨星的名字,对这个戴思聪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其他巨星的名字还不能深深打动她的话,黎明的名字,一下子拨动了她心底的某根弦。黎明和她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北京人,后来到了香港,人生地不熟。在语言交流方面,王菲一直都有很强的自卑感,到了香港之后,因为不懂粤语,这种自卑感就更强了。她非常担心这个戴先生只会说粤语和英语。
父亲听说有这样好的机会,便拜托朋友一定促成此事。
于是,王菲被领到了戴思聪面前。那次,戴思聪正在给几个学生上声乐课,他仔细地打量着王菲,发现她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那时他便想,以她这样的气质,往台上一站,肯定会引起歌迷们的追捧,只不知她的天分,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他说,你最喜欢唱谁的歌?他开始用粤语问了一遍,发现王菲傻站在那里,满脸问号,便又用非常纯正的普通话问了一遍。在香港,王菲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能如此准确自如地使用普通话,真有点惊喜异常,便不假思索地说,邓丽君。
邓丽君是氧气,邓丽君是水,邓丽君养育了一批又一批歌坛新人。喜欢邓丽君,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邓丽君是华语歌坛的不朽神话,学她的人多,真正能够学到精髓的,几乎没有。戴思聪说,你唱一支让我听听。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初见面的亲切感令王菲狂喜,她仅仅唱了两首歌,戴思聪便决定收下她了。事后,她才知道,自己遇到的这位恩师就是一座造星工厂,在他的门下,不仅调教出了刘德华、梅艳芳、郭富城、黎明,而且还有一大串巨星的名字,如金城武、邝美云、张明敏、梁朝伟等。
不久之后,戴思聪向自己的朋友、新艺宝唱片公司总经理陈小宝推荐王菲。戴思聪说,我刚收了一个学生,天分非常好,可能在整个香港演艺圈,根本无人可比。陈小宝有些不相信,他和戴思聪交往的时间不短了,深知戴思聪是那种能化腐蚀为神奇的老师,刘德华、郭富城这些人,刚站上台唱歌的时候,根本就是五音不全。刘德华是演而优然后歌,郭富城是舞而优然后歌。黎明更是典型,他投到戴思聪名下时,几乎不会唱歌,仅以相貌获得唱歌比赛大奖。第一次听他说有一个天分好的,陈小宝大感兴趣。
双方约定了时间,陈小宝去戴思聪那里听王菲唱歌。听过之后,给了两个字评语,不错。戴思聪说,在香港,有如此扎实功底的歌手,确实难以见到。他说,王菲从小在中央电视台银河合唱团唱歌,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而她的母亲又是女高音,她有这方面的遗传,只要稍加点拨以及包装,很快便可以红起来。陈小宝说,包装这件事,就交给我好了。你现在要加强她的粤语训练。在香港歌坛,唱国语歌没有市场,不会唱粤语根本行不通。
仅仅见了一次面,陈小宝便决定和王菲签约。陈小宝说,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不那么容易被香港人接受,应该改个名字。这件事,我来考虑。你抓紧时间,对她进行粤语方面的强化训练,另外,马上有个“亚太金筝创作歌曲大赛”,你让她去报名参加,如果能够拿个奖,签约的时候,她的身价会大增。戴思聪说,这一点,他早想到了,已经报了名。现在的问题是,时间太短了,不知她的粤语是否能过关。
不用说,王菲进入了“亚太金筝创作歌曲大赛”的决赛。这次参赛的歌手,实力不是太强,以王菲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歌曲演绎能力,拿冠军,原本是囊中取物。无论是王菲本人还是戴思聪,对这次比赛都充满信心。然而,比赛的结果,却给了王菲当头一棒,冠军亚军都与她无缘,她仅仅拿到一个第三名。
戴思聪在一旁劝她,说你这次输了,不是输在你的演唱水平,而是输在别的方面。一是投入程度,二是粤语交流。王菲有一种无所谓的性格,或者说她自信心爆棚,主观上不太重视,没有全情投入。戴思聪说,你的这种性格,今后一定要改。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最小的事,也要十二分投入。此外,你的粤语发音咬不准,是你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比赛结束,陈小宝来了,送来了新艺宝的合约。
王菲发现,新艺宝替她改了名字,叫王靖雯。

#14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3节:等于签了卖身契(图)
王菲一点都不喜欢王靖雯这个名字,她还是喜欢父亲给她取的王菲。
她不敢将自己的想法向陈小宝提出,甚至不敢对戴思聪说,只是向师母提了出来。然后,戴思聪对她说,为这件事,他找过陈小宝,陈小宝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了,香港歌迷很难接受。而且,王靖雯这个名字,是新艺宝公司花钱请大师用易经算出来的。如果不改名,陈小宝很难说服公司董事会和她签约。
王菲受的是内地教育,是纯粹的无神论者。她怎么都没想到,香港人取名,还要同易经同阴阳五行联系起来。她拜在戴思聪名下学艺,原是想找件事做,打发自己寂寞的时光,没料到竟然有唱片公司愿意和自己签约。王菲自己承认,她并没有将此当成一次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只是觉得签就签吧,一切随遇而安。对于这份合约,父母的热情,比王菲本人高得多。反倒是中文艺名以及英文艺名一类的事,他们觉得是小事,并不计较。父母就代表女儿,在她平生第一份合约上签了字。
从此,王菲变成了王靖雯。
陈小宝对包装王菲充满信心。他和戴思聪一起为王菲精心制作歌曲,准备推出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与此同时,戴思聪和王菲一起,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强化训练计划。戴思聪认为王菲的中气不足,王菲就说,那我每天练跑步。她真的做到了,她不仅早晨很早起来去跑步,每次到戴老师这里来上课,也是坚持跑着来。至于粤语发音不准的问题,她更是玩着命地学,平常,别人说话,她便认真地听,然后自己小声地重复着练。回到家,便一直盯着电视,跟着电视机学。香港电视说粤语的同时会打出中文字幕,这对学粤语,帮助非常之大。
经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和包装,签约后的第二年,新艺宝推出了王菲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当然,此时她不再是王菲,而是王靖雯,专辑便以《王靖雯》命名,里面有《无奈那天》、《借口》等原创歌曲。
这个专辑一出来,几乎是一片叫好之声,达到了金唱片的销量,夺得同年《叱咤乐坛流行榜》以及《生力军女歌手》铜奖之类。
但是也有媒体一连发了很多文章,对她的衣饰品头论足。说她很老土,一看就是个北妹。王菲被这个词深深地刺伤了,当场哭了起来。经理人陈健添和戴思聪都劝她。陈小宝更向她表示,第一张专辑,公司在形象包装上,考虑还太少了,缺乏周密的计划。并且保证,下一张专辑,一定给她来个大变身,请香港最有实力的形象设计师对她进行形象定位。王菲难过的,并不是人家对她衣着的评品,而是审美观上的不被认同。
果然,时隔未久,陈小宝弄了个设计师来对她进行包装。形象倒是变了,一切都得听公司和设计师的,什么样的发型,什么样的服装,全都安排好了。王菲觉得自己像个玩偶,不能有任何主见和个性。每每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竟然有一种深沉的陌生感,不认识自己是谁了。她讨厌这种感觉,但既然已经签约,就等于签了卖身契,一切都得听人家的。
王菲说:“内心深处我仍是混乱一片。北京和香港两地的文化撞击,在我内心深处激起了波澜。进入娱乐圈之后,它的快速变幻令撞击尖锐化。我面对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不同的环境,无疑更惶恐。碍于陌生,不敢喧之于口,于是人家说一句,我就信一句,没有主见。这令我感觉很混乱。”
公司推出了她的第二个专辑《Everything》。这张唱片虽然得了当年叱咤乐坛流行榜中“叱咤女歌手”铜奖,可销量并不如人意,反而不如第一张。由此可见,王菲的感觉还是对的,形象设计师对她所进行的设计,并不成功。恰在此时,陈小宝离开了新艺宝,新来的总经理和王菲的经纪人陈健添之间出现了矛盾。新总经理对王菲并不看好,尤其觉得她从内地来,粤语说不好,在舞台上又非常自我,不太注意和台下的歌迷互动,缺乏亲和力。目前的计划投入太大,过于冒险。同时,新艺宝当时在全力推出另一名女歌手,新经理认为这名歌手比王菲的潜力更大,也更容易为香港歌迷接受。陈健添则认为,只要假以时日,王靖雯将会成为新艺宝的当家歌后,会给新艺宝带来滚滚财源。
公司毕竟是总经理说了算。因为陈健添的一再坚持,新艺宝才勉强履行合约,推出王菲的第三个专辑《You Are the Only One》,这个专辑在形象包装以及宣传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出来之后,反响平平。如此一来,总经理更有了压制王菲的理由,同陈健添之间,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王菲夹在两人中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心情异常郁闷。为了散心,王菲回到了熟悉的北京。
离开北京时,她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中学生,两年多后重返故地,她已经是香港一家颇具实力的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出了三张唱片。
那段时间,为了排遣心中的烦恼,王菲经常在北京的娱乐场所留连。在一次北京的摇滚派对上,认识了一批正处于半地下状态的摇滚歌手、乐手。正是这次北京之行,掀开了她人生新的一页。

#15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4节:最脆弱的时候
在北京的时候,王菲就听说从香港可以美国读音乐学校,而且手续简单。于是她暗自筹算,现在新艺宝对她兴趣已经不大,而自己到香港的目的之一就是去美国读书,既然这样的现状,何不付诸行动马上去美国?
回到香港,她将自己的想法向父亲提了出来。王佑林觉得,既然女儿在这间公司做得不愉快,再继续下去,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趁此机会去读书充电,也是好事一件。在美国的姑妈得知侄女想来读书,非常高兴,出面替她联系。如果王菲还是内地身份证,去美国自然不易,现在她已经是香港居民,这件事变得简单起来。
1991年年底,王菲离开香港,飞到了美国。
初到美国,她住在姑妈家里。因为是临时的决定,学校还没有完全联系好。加上时间不是太适合,人家是夏季招生,她到达时却是秋季,根本不可能安排插班。于是,她决定一边上语言学校,一边念一些短期培训班。
上培训班不久,她就从姑妈家搬出来,独自搬进了纽约的唐人街。
从此而始,王菲才真正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初到纽约,一切都那么新奇,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花花绿绿的广告招贴、摩肩接踵的人流。与街道的繁嚣相对应的,是公园的悠闲宁静、闲适优雅。这里的人全都活得非常自我,没有那么多的争执,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她心情因此异常开朗起来。
来到美国,她突然觉得,自己的性格,确实不太适合北京,更不适合香港,最适合的地方,是美国。美国是一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社会。无论是北京还是香港,她这种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会经常与别人起冲突,只有美国,无限的包容性给任何一种自我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这是一段独自放飞的日子,也是一段她最留念的日子。她分别在一些舞蹈或者音乐短训班报了名,然后对自己的时间作了一番安排。如果距离近,她便安步当车,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去上课,这让她仿佛回到了在北京穿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去学校的日子。距离若是稍远,她便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去挤车。挤在那些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群之中,她有一种生活的真实感,甚至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充实。
很快迎来了在美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天早晨出门时,天还好好的,没料到纽约的天,说变就变,寒潮卷着大雪,漫天而来。气温的骤然下降,打了王菲一个措手不及。当天晚上,她感到不适,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被感冒击倒了。
生病的时候,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何况身在他乡异国,又遇到了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单身公寓的窗口传来熟悉的锣鼓声鞭炮声。这些声音太熟悉了,应该是唐人街的华侨们在耍龙灯玩狮子。在北京或者在香港的时候,王菲喜欢的是现代艺术,常被摇滚等现代派艺术深深地吸引和激励着,至于那些传统的东西,她并无兴趣。可是这个除夕,那激动人心的鼓声,却令她异常的激动,思乡之情,如这漫天的大雪,翻卷而来。
正是这个春节,王菲躺在病床上,想着自己20年的人生,一瞬间明白了许多事情。尤其是对亲情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甚至影响了她的后半生。

#16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5节:拨通了越洋电话
独自在异国他乡生病,心里想得最多的人,竟然是妈妈。
在纽约唐人街,春节的气氛比北京还浓。春节的前几天,唐人街上各家各户,就已经挂出了红灯笼,贴上了迎春联。还有些东西,在北京早被扫四旧给扫了,在唐人街上却能见到,王菲都叫不出名来。她感受着唐人街上春节的气氛,遥想着身在远方的亲人,回味着自己在家乡所度过的一个又一个春节。
小时候,自己是最喜欢过春节的,只有春节,才能可着性儿吃零食,也只有这几天,妈妈不会那么忙碌,总会想方设法为她和哥哥做些好吃的。尤其是大年三十的下午,妈妈带着她包年夜饺子,每每想起,便有无限的温馨。躺在病床上的她,自然也会想到以前生病的时候,只有这时候,她和妈妈的关系是最好的。无论多忙,妈妈总会请假,抱着她去医院,看完病回来后,总会给她弄点好吃的。出门回来,第一件事便是进房间看看她,将自己的脸贴在她的脸上,试一试她的体温。此时的妈妈,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慈祥。
回想起有关妈妈的点点滴滴,她突然发现,妈妈的性格虽然急躁,但此刻自己细细体味,从中尝出了无穷无尽的爱。只是那时候自己还太小,很多事都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无法体味妈妈的良苦用心。此时她才知道,自己欠妈妈的太多太多,而回报太少太少。那时,她便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当一个孝女。
身在美国的王菲,并不清楚香港媒体有关她的谣传。
香港有一家媒体突然报道称,王靖雯所谓到美国留学,根本就是幌子,真实原因是,当初,陈小宝之所以和她这样一个在香港没有任何基础的新人签约,并非如新艺宝公司宣传的那样,因为她有怎样的天分,而是有更深的内幕。陈小宝喜欢王菲的漂亮年轻,王菲则喜欢陈小宝有钱以及可以令她走红。此次王菲前往美国,并不是她自己所说的去美国读书,而是和陈小宝玩过了头,以至于珠胎暗结,不得不去美国堕胎。这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比真的还真。一些没有拿到第一手资料的媒体,便派出大量记者追踪这一消息,香港娱乐圈一些同王菲熟悉的朋友老师成了采访对象,王菲的父母同样受到了媒体的骚扰。
这是王菲第一次遭到香港媒体的狙击,而且是在她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这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不是王菲而是她的妈妈。夏桂影毕竟长期生活在内地,以内地的观念看待香港媒体,以为香港媒体如此报道,总会有些根据。何况,当初,她强烈反对女儿从事这一行,也正是担心这一行是个大染缸,稍不留神,便会身败名裂。如今看到这些报道,她便觉得当初自己的担心应验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感,不亲身体会,旁人自然是无法知晓。
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王菲。女儿只是解释了几句,母女俩便在电话中吵了起来。
妈妈的脾气很大,王菲的脾气也不小。王菲正为这事生气呢,见自己的妈妈都不能理解自己,哪能冷静得了?母女俩在电话中越吵越厉害,最后,王菲觉得无法说清了,干脆挂断了电话,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哭。哭了一回,转而一想,自己这是怎么了?妈妈打越洋电话过来,是牵挂女儿,担心女儿。身为女儿,反而不能体谅妈妈的心,还对她发脾气,给她增加精神负担。此时,妈妈独自一人呆在北京,不知痛苦成什么样子。
这样想过之后,她拨通了越洋电话,向妈妈道歉。

#17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6节:冷只是一种表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儿总在和自己作对,无论对错,母女俩总是吵得不可开交。在夏桂影的印象中,女儿还从来没有因为什么事向自己道歉过。现在,听到女儿从大洋彼岸传来的这声对不起。夏桂影突然十分感动,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个系在母女间十几年的疙瘩,因为这声道歉,完全解开了。
王菲怎么都没料到,一次往自己身上泼污水的绯闻事件,竟然促成了母女间最真诚的交流,并且彻底缓和了她们一直僵持的关系。
郁结的厚云突然散开,封冻的冰层一夜解冻。母女和解给王菲带来了言语难以述说的狂喜。她觉得,自己能够重拾母女亲情,并且将母女关系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得益于某种冥冥中的安排。正是那时,她开始相信,人生一切都有定数,都有机缘。
她感恩,她要报恩。
就是抱着这种感恩和报恩心理,她第一次走进了唐人街的一间寺院。这是一间佛寺,属于密宗。
在此之前,她对于佛教对于密宗,没有任何了解。也许是骨子里的某种传承吧,当她觉得自己应该报恩的时候,极其自然地想到了这一处所在。
寺院里飘散着香火味,那是一种迷人的香味。僧人们在做法事,一种天籁般的音乐,飘进她的耳际。对音乐有着特殊敏感的王菲,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世界因而出现鸟语花香,人生从此阳光明媚。黑暗永久地远离了她,她的心,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永恒牧场。
从这一天开始,王菲开始虔诚向教,以自己年轻的灵魂,皈依密宗。
大多数人信佛,其实就是为了建立一所精神家园,王菲亦是如此。这所精神家园,是一个人灵魂的最后归所,是一处可以寄托一切的广袤空间。曾经走过那么多落寞孤独的日子,就是因为精神没有这样一个归所没有这样一个家园。自从找到这个灵魂的家园,无论何时何地,王菲不再孤单。从那时至今,无论走到哪里,王菲的生命中多了一件事,便是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去看一看。走进那个空间,摒弃一切杂念,听一听来自天籁的声音,给自己的灵魂一次纯净透彻的洗涤。
信佛以后,最大的改变,是整个人宁静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浮躁,慈善成为她终生的追求。
日后,王菲出了大名,可在一些公开热闹的场所,很难见到她的身影,因为她怕热闹。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慈善活动场所。但是媒体在宣传慈善活动的时候,她永远都不可能是先锋人物,只是在一长串名单中,带上她的名字。这大概是性格使然。她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热闹,无论周围有多少人,她肯定不是锋头最劲的那一个,而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的那一个。尤其是信佛之后,更静了,在外人看来,也更孤傲了。只有她自己清楚,她的心始终都是火热的。
2000年11月的一天,刚刚由外地返港的王菲,下飞机后并不急于回家,而是驱车直奔香港红十字会医院。据后来记者从各方打探到的消息,王菲这次去医院并非她或者她的亲戚朋友中有人生病,而是去验骨髓的。原来,有一个名叫茵茵的六岁女孩患上罕见型血癌,急需寻找适合的血型做骨髓移植。王菲很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女孩,因此前往医院做检查,看自己是否适合捐出骨髓。当天,王菲还亲笔写下一纸公开信,呼吁各界伸出援手,令小茵茵重获生的希望。
冷只是一种表象,她那颗火热的心,只有佛才能感受。

#18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7节:回到了香港
正是那年大年初一,戴思聪接到王菲打来的越洋电话,学生给老师拜年的。
戴思聪自然会问起王菲在美国的情况,王菲作了一番介绍。戴思聪觉得,与他所想象或者所期望的,存在很大的差距。他问王菲,你自己感觉怎么样?王菲说,她感觉很茫然。虽然美国的生活不错,又没有香港那样的纷争,日子过得倒也充实,就是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自己在美国虽然学了舞和演唱,可那些都是短期班,没有系统地学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怎么走。戴思聪不假思索地说,既然这样,你不如回来。
王菲仍然十分茫然,说,回去又怎么办?公司关系那个样子,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
戴思聪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1992年春节,大年初一,她打电话给我拜年,并且问我。她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我告诉她要马上回来。在香港只要半年,人们就会忘掉你是谁,以前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了。我还给她分析了当时的情形,我的另外一个学生梅艳芳宣布不再领奖,歌坛女歌手正缺乏新生力量。王菲外表不错,唱功也好,怎么可能不红呢?就这样,王菲在大年初三回到了香港。”
告别美国的月亮,香港的太阳开始明媚起来。

#19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8节:更兴奋的是陈家瑛(图)
回到香港,下飞机第一件事,便是赶去拜访师父和师母,聆听师父的教诲。
对于王菲坚毅决断的性格,戴思聪十分欣赏,同时,他发现,她离港驻美的时间虽然很短,思想却成熟了许多,对世事人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师尊长辈面前,变得前所未有的乖顺。师徒俩坐在一起聊起来,谈香港歌坛的现状,谈未来的发展方向。王菲也谈起她对美国流行歌坛的了解,谈被认为另类的摇滚在北京的悄然兴起。
戴思聪说,纵观香港歌坛,目前主要还是男歌手的天下。谭咏麟、张国荣是宝刀不老,陈百强、张学友异军突起,刘德华、黎明虽然功底不怎么样,但他们非常投入,兼且人气极佳,因此后劲十足。与男歌手相比,女歌手的情况则相对要弱得多,迄今为止,香港女歌手,仍然无人能够和梅艳芳叫板。梅艳芳正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只要她还在舞台上,每年的各类大奖,非她莫属。一些与之竞争的公司,已经开始有了微词,甚至买通媒体,指责梅艳芳压制了新人。就梅艳芳自己方面来说,所有的大奖她都已经拿过,再拿也没有太大意义,自己的存在确实给一些新人造成了压力和障碍。鉴于形势,她只好宣布从此不再领奖,将机会让给新人。实际上,真正有实力与之相拼的新人,在戴思聪看来,是根本没有。目前,香港歌坛,正处于梅艳芳退出后的真空状态,也正是王菲冲出的绝佳机会。他告诉王菲,他已经设法和陈家瑛取得了联系,陈家瑛回话说,她注意过王靖雯,只是了解还不全面,希望能够多听一些她的歌。戴思聪已经将王菲的一些歌带资料转交给了陈家瑛,估计这几天就会有回音。
陈家瑛是香港歌坛的著名经纪人,当时,她的旗下,有多名实力不俗的签约歌手,尤其是陈百强,能够以一曲《一生何求》唱红两岸三地,陈家瑛功不可没。听说陈家瑛有兴趣担任自己的经纪人,王菲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她当然清楚,一个歌手是否成名,他背后的人同样十分重要。尤其是经纪人,代表歌手参与整个包装过程,并且通过自己的关系和能力,负责联系词曲创作、形象包装、宣传策划等一切活动。一般著名的经纪人,对歌手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没有相当把握,他们不轻易和普通歌手签约。
实际上,比王菲更兴奋的是陈家瑛。陈家瑛第一次成了大嘴巴,逢人便说,自己刚签了个歌手,叫王靖雯,嗓子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会大红大紫。她甚至说,这是她从事这个行业以来,遇到的最好的一个歌手。以前和别的歌手签约,她总得在声乐训练方面操不少心。现在这个王靖雯,基本功非常好,悟性也好。林燕妮在《冷面丽人——王菲》一文中,就曾谈到陈家瑛当时的心情:记得在1992年,陈家瑛跟我说:“我找到了个嗓子好得不得了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就是王菲,阿菲不负家瑛所望,轻易攀到天后歌星的位置。
陈家瑛当了王菲的经纪人,立即就着手筹备推出她的第四个专辑。可没料到,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出了一件大事,她旗下的金牌歌手陈百强出事了,因病送到医院后,一直昏迷不醒。陈家瑛大受打击,不得不将一些工作尽可能向后推,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处理陈百强的医疗事宜。

#20

  • 20年前2月13日
  • 219.156.10.135
第19节:《容易受伤的女人》
因此事冲击,王菲出新专辑的事,不得不延迟。唱片公司只好出了两张王靖雯的精选辑《Shirley Once More》和《More Shirley》,虽然不是原唱的个人专辑,可这把声音,立即受到了歌迷的喜爱,两张唱片销量不俗,尤其是《Shirley Once More》,冲破白金数字,为唱片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唱片公司在第一个精选辑卖出好价钱以后,准备接二连三推出。陈家瑛自然不干,坚持如果再出,就一定要出原创歌曲。
在这一年的下半年,王菲的第四个专辑《Coming Home》在唱片公司和陈家瑛的精心安排下面市。在演唱风格上,王菲借鉴美式P&B和骚灵乐风,令香港歌迷耳目一新。唱片推出一周,各大经销商纷纷表示已经售罄,要求唱片公司立即追加。
这张专辑中,《浪漫风暴》、《Miss You Night & Day》、《容易受伤的女人》、《不相识的约会》、《把钥匙投进信箱》、《这些那些》、《开心眼泪》、《重燃》、《兜兜转》、《Kisses in the Wind》等歌,几乎每一首都受到歌迷的热捧。其中最经典的是《浪漫风暴》这首歌,在当时就已经对王菲前期的演唱风格进行了定位。王菲式的独有拖音风格,在此定型,并且成为她的招牌。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基本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在走。而最受歌迷追捧的,却是《容易受伤的女人》。正是这首《容易受伤的女人》,为王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年的年底,整个香港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歌迷们哼唱:情难自禁,我却其实属于极度容易受伤的女人/不要不要不要骤来骤去/请珍惜我的心/如明白我继续情愿热恋,这个容易受伤的女人/不要等,这一刻请热吻/终此一生也火般的热吻。
这首歌,获得当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劲歌金曲十大金曲奖,其后又获得劲歌金曲金奖、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香港商业台叱咤乐坛流行榜至尊歌曲大奖及全国专业推荐银奖。
这张唱片,更是获得了香港歌手最高荣誉:白金唱片奖。
一夜之间,王靖雯站到了香港乐坛的最顶峰。
面对忽如其来的荣誉,王菲说:“一张《Coming Home》的唱片,将我的情况改变。特别是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让我被更多的人认识,在外间的观念是‘我红了’。身为局中人的我,却有另一种感觉: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无可讳言,这首歌带给我许多荣誉,但是我对这没有共鸣。而许多人开始喜欢我,这种感觉也不是骤然而至,而是慢慢的来,在忙忙碌碌中,渗进我的生活。”
  • 发表回复
登录 注册

您没有登录,如果还不是会员请先注册



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才可以发贴

登录 注册

顶部